第0060章-《暴躁小侯爷》
第(3/3)页
会不会有人称赞你大义灭亲呢?
醒醒少年,你想多了。
事实是:子告父者、妻告夫者、奴告主者,非公室告,皆勿听;弃市!
什么意思呢?
儿子告老爹,妻子告丈夫,家奴告主人,都不符合道德,被告无罪,原告腰斩!
那这条法令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孝。
审理的官员会说:你连自己的父亲都告,肯定是个不孝的人,那你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在汉室,孝是衡量一个人品性最重要的标准,甚至说是唯一标准也不为过。
只要你够孝顺,那就可以得到街坊邻居的尊重——这叫引民向善。
甚至你名声够大,大到惊动省一级高官(郡守),你甚至可以靠孝顺做官!
——孝廉就是这么来的。
就像后世图超初期,做官需要讲究一个‘成份’,例如地主,富农,贫农等。
那么在汉室,地主对应的就是‘祡官’——商贾贱户之子。
富农,从军就是‘良家子’,从文则是‘躬耕之士’。
而孝廉,就是与后世称之为根正苗红的‘贫农’所对应,政治地位仅次于,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山东老兄弟的存在。
再形象点:作为孝廉的你和一个祡官,以及文人士大夫都是一个级别的官,这是有个高一级的官位出缺,需要从你们三个里挑一个升上去。
那么,不管那个祡官手腕怎么老练成熟,士大夫如何博览群书,升上去的必定是你。
哪怕你目不识丁,啥也不会!
所以说,汉,是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称得上以‘孝’治天下的政权,没有之一。
孝道,在汉室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缇萦救父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汉朝;而且可以说,此事无论在之前或之后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会发生。
仓公淳于意,被权贵诬告借医欺人,你要说他完全没罪么?
不见得——人家权贵也不是智障,哪怕污蔑,也一定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
大胆猜测的话,淳于意起码在理论上,确实是触犯了法律,也理应承受法律的制裁。
那文帝为什么饶恕他?
因为知道淳于意是被冤枉,就顺手包青天了?
拜托~天下冤假错案那么多,除了康麻子,谁还有那个时间精力去挨个平-反?
国家不需要治理的吗?
真正让淳于意免遭肉刑的,是自己女儿的一片赤孝,感动了皇帝他老人家。
光从文帝感动于缇萦的孝心,而不惜践踏律法,乃至于可能强行洗白淳于意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汉室,至高无上的不是法律,而是孝心。
当你犯了罪却足够孝顺的时候,你是有机会免罪的;哪怕运气不好,‘唯心’判罚的地方官,也会看在你的孝心上,从宽从轻处置。
所以在汉室,几乎没有人,敢对一个手握着鸠杖的老头子扎刺。
哪怕人家骂你半脸唾沫,你也不能还口,还得舔脸笑着把另半边脸递过去。
若不然,一顶‘不孝’的帽子扣过来,那就等于二十世纪你被扣了个‘资本’、‘反动’的帽子,永世不得翻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