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知识和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的,显然唐诃接触的时间还短,并没有完全掌握。 这天下午,唐诃接到李征的电话后再次翘课来了优品书坊公司总部,李征说有美工和内容编辑来面试,他认为不错,想让唐诃过去拍板。 早两天前唐诃已经招聘了两个程序员,目前这两个程序员正加班加点的在唐诃制作的网页半成品上进行纠错和深加工。 说起来这两个程序员的来历还都挺有趣。 其中一个叫王博,是个年轻人。 他是河东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大四学生。 话说河东大学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是国内成立较早的计算机系之一。 在90年代之前,河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开的课程都偏重理论,没办法,那时候一台计算机的价格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采购必须用外汇,人家美帝根本就不收人民币。 所以90年代之前,河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的学生,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分配进科研机关,从事计算机科研和应用。而其他的学生则会被分配到教育单位搞计算机教学,又或被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做一些和计算机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工作。 不过进入90年代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的成本大为降低,河东大学不仅把计算机科学系扩建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还利用财政拨款大规模采购计算机,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实力名头渐响,现在更是成为河东大学的招牌院系之一。 这几年国外的计算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非常火,有心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下一步这股热潮会在华夏扩散。 所以从1997年开始,陆续就有很多机关、企业和公司都把目光盯住了河东大学这一届学习计算机的毕业生。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学生都是金娃娃,根本不愁大学毕业后分配不了工作,或分配的工作不理想。 那为何王博还会来理想国应聘程序员? 要知道理想国可是一个私企,根本不是什么铁饭碗。 而且这个时代还是毕业分配年代,王博这样的行为大异常人,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惊世骇俗。 唐诃让李征扩散理想国招聘程序员的消息后,期初的结果很不理想。 河东是内陆城市,相较沿海和首都,更为保守。对于新观念新技术,绝大多数河东本地人接受不了,或他们的眼光更狭隘。 所以河东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较为稀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