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魄力-《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3)页
李琩先嘉奖了高仙芝他们这半年多屯田的功绩,然后才让大家总结问题,提出建议。
高仙芝上前道:“殿下,末将等结合这些年屯田的经验,对各军镇、守捉、烽戍的应屯田数量和人数,做了编制。”
说着,给李琩呈上奏议。
李琩接过来仔细看了看,逐渐皱起了眉头。
不过,李琩皱眉不是因为这个提议不行,而且这个提议很好。但是这个提议是根据安西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和朝廷的要求有出入。
安西屯田这事,从李世民时期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近一百年,朝廷对安西屯田一直很重视。
但重视归重视,朝廷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安西的实际情况,然后就把其他地方的经验硬往安西套。
比如烽戍屯田,刚刚修编完毕的《唐六典》里面就有规定,每个烽戍人数在五到七人之间,屯田数量不少于八亩,完不成就要受罚。
这就是典型的一刀切。
安西地势广阔而又复杂,有些险要和偏远的烽戍,其戍边和哨戒的意义远大于屯田,这些烽戍配置人员只有二到四人,屯田也只有二三亩,这种情况就远远达不到朝廷的要求。
但朝廷哪会管这些,达不到问责,一级级压下来,最后就全压到屯田士兵的身上。
士兵顶不住这个压力,就只有逃。
李琩看完编制,又看看高仙芝他们。
这是一个寻常的决定,但这个决定会影响高仙芝他们接下来的行事作风。
过去的安西将领,他们不是不知道安西的具体情况,也不是提不出这样的建议,关键是领头的人能不能扛得住朝廷的压力,敢不敢据实上报。
如果李琩选择和前面的节度使一样和稀泥,或者宁愿不做,也不要犯错,那高仙芝他们就会跟着一起开摆。
李琩沉默了半晌,道:“就照这个提议实行,朝廷那边我会奏报。”
李琩要想在安西发育,必须得实事求是,抗住这个压力。
高仙芝怕李琩只是一时兴起,不知道其中门道,说道:“殿下,以往的节度使、大都护,他们要么选择只建能达到朝廷要求的烽戍,要么强压士兵,或者瞒报,选择苦一苦安西军士百姓,把面子做得光亮些。”
“我知道。”李琩点点头,“就按伱的提议办吧,有什么事,我来扛。”
高仙芝等人见李琩有如此魄力,脸上神情都为之一振,开始畅所欲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