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矛盾加剧-《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3)页

    李隆基听罢,沉思良久,道:“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坏钱的事,就这样拖着不解决了吗?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好钱都被大家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的就全是坏钱。”

    这个问题,杨国忠一时间也没解决办法,只得道:“臣以为,现在当以筹措粮饷,稳定商业为主,待边疆安定,再集中力量解决坏钱的事。”

    “也罢。”李隆基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杨国忠的话。

    只是,他心里开始怀念李林甫、王鉷、杨慎矜这些理财能手。

    不过怀念也只是一刻,因为他觉得大唐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肯定还有能人。

    于是他话锋一转,道:“朕倡导官学,但如今州县之人都在州县科举,这样朝廷还怎么选拔人才?敕令,天下齐人不得乡贡,须补国子监学生然后贡举。”

    李隆基这道令,虽然有着急选拔人才的心思,但是也不是突发奇想。

    早在开元七年,李隆基就敕令,从州县里选拔“性识聪敏”的学子,入官学四门为俊士,也是这一年,朝廷规定允许百姓设立私学,有愿意在州县学校寄读受业者,亦予以准许。

    开元二十六年,李隆基又敕令在州县里设置学校,把学校教育普及到了基层。

    李隆基早年间,为教育打足了地基,只是后来朝廷腐败,奸臣当道,许多有学识的人进不了朝廷,都去节度使底下效命。

    因此李隆基这道敕令,也算是想对前面打的地基来个丰收,把人才握到朝廷的手里。

    只是官学的名额毕竟有限,普通的士人真的能挤进去吗?

    若是挤不进去,又等于断了普通读书人的一条路。

    有识之士一下就听出其中问题所在,但是都不敢反驳,都同声道:“圣人英明。”

    ……

    朝会后,众臣各怀心事的往家走。

    陈希烈也没有去政务堂,而是随众臣一道同出。

    杨国忠十分好奇,问道:“左相不去政务堂处理政事吗?”

    陈希烈摇头苦笑,道:“我这个左相,应该是当到头了,以后朝廷大事,皆委于右相,右相多操劳。”

    杨国忠闻言想起朝堂上的对答,明白了陈希烈的意思,不由大喜。

    陈希烈虽然于政事并不精通,但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宰相,树大根深,他早想把陈希烈斗下去,却一直没有计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