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尤其,他都已经当上了皇帝,成为了九五之尊,却仍然被钱所迫,多憋屈啊! …… 与此同时,这桩事情还在不断发酵。 很快,太子殿下那边,也得知了此事。 对于自己这个十二弟的才情,朱标是打心眼里佩服的。 尤其不管是他之前所颁布的考成法也好,还是一条鞭法也罢,那都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好法令。 对此,太子朱标那自然也是十分赞成,并暗中不断推波助澜,帮助法令的落地与实施。 可是现在嘛…… 不得不说,即便是太子朱标,也觉得十二弟有些操之过急了。 当然了,他并不是觉得这条法令不好。 恰巧相反,对于普及教育这件事情,朱标是相当认可的。 有了广大的文人作为基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必然会更加优秀! 这自然就为大明今后的统制,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是好事儿啊。 可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太子朱标觉得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是眼下最为急迫的。 甚至可以往后稍微挪一挪,等到时机成熟、国库充盈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毕竟,这项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其中所需要耗费的银两,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对于现在本就压力重大的国库而言,无疑是更加雪上加霜,增加了负担。 最重要的是,教育这项事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投资了马上就能够看得到回报和效果。 那是一个水磨工夫,最快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初见成效。 要想真正影响到整个大明,那少说也得花费至少二十年的时间,先培养出一代学子出来才行。 可现在大明才刚刚建立,如何就能够去赌二十年后的事情呢? 正因如此,太子朱标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但意义不大。 至少对现在的大明而言,并不是最紧要的事情,所以可以先搁置,从长计议。 …… 唯一看懂了摄政王朱柏长远布局的刘伯温,在朝会散了之后,将浙东派的诸位召集起来,大家私底下商议了一会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