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解缙的心中,他早已经把当年的十二皇子,视作了自己的神明一样看待! 所以,神明会有错的时候吗? 自然是绝无可能的了。 而刘伯温呢? 其实他所想的,跟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的想法大差不差。 硬要说的话,也就是和其他人相比,他对摄政王朱柏要更多上几分信任和底气。 尤其是摄政王朱柏之前颁布的种种政策,在他的眼中都是品到了其中深意的。 所以,刘伯温很清楚,这绝对不可能是摄政王朱柏的一时兴起,随口乱说的胡话。 恰恰相反,这些举措应该都是他在细思许久之后,所写下的策略、政策。 这些内容的文字之凝练,在其背后,肯定都潜藏着摄政王朱柏对于未来的自信把握。 当下这个时代,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人是能够把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都给规划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那这个人当属摄政王朱柏了。 其他人,任何人都无法望其项背!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伯温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考虑据理力争,反对改革税收。 他打开了摄政王朱柏分发的册子,仔细研读、推论了起来。 这一看,可就当真是不得了了! 即便刘伯温是见识过大风大浪,见多识广且心怀沟壑的智者。 但他在看到这些改革的内容之后,仍然免不了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刘伯温不敢保证这些政策都能有用,因为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他已经越来越看不清了。 原本,在他的观察中,通过一系列的推断,他认为大明帝国至少能够保有三百余年的国祚。 现在看来,估计两百年还是有点太保守了。 不管怎么说,光是之前的种种政策和安排,这都至少得往四五百年走了啊! 如果这两个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刘伯温是真看不透了。 以他的眼光,顶天也只能前算三百年,后算三百年。 把时间拉再长一点,就到了他的极限了。 原本,他为了大明朝一直矜矜业业,努力谋算。 想方设法要去延续一下大明朝的国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