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琩未到安西之前,安西人口很少,基本上是属于“兵农合一”。 所谓“兵农合一”,是指安西的在籍人口,他们要么是家里有人当兵,要么是有人当过兵,要么他自己就是一个兵。 现在经过李琩十年的努力,安西的人口多了,中原流民、旁城部落、别国百姓都来投靠,所以段秀实干脆就把以前“兵农合一”的事实推广一下。 如果单从安西的角度考虑,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若是从大唐的角度来看,这就有点猖狂了。 李琩现在掌管碛西,也就是安西和北庭,这两个地方加起来,统管的正规军就接近六万人,再加上羁糜州镇虽然不列入大唐编户,但他们有义务向大唐提供军队的义务,还有西域蕃属国,他们也要向大唐提供军队,这样算起来,李琩平时能号召的军队至少超过十万人。 一个能号召十万军队的藩王,再训练常备军,那将会比南诏更加可怕。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李琩若是再努力一把,整合一下羁糜州和西域诸国,就有称霸一方的可能,但是正所谓王业不偏安,这小小的一角,终究还是撑不起多大的未来。 所以李琩必须得放弃眼前的一点利益。 李琩沉吟片刻,道:“段将军的建议是好的,只是恐怕朝廷不许,常备军的事,有机会我会向朝廷奏明,现在暂时不必。不过可以再取个折中,不打仗的年份,举办选拔赛,挑选精壮之士入伍,打仗缺人的年份,可优先招参与选拔的人,这事便交给段将军去办吧。” “是。”段秀实领命,给李琩行了一礼,退到座位上坐下。 接着,又有其他人汇报了一些军政要务,李琩一一解答。 一个时辰过去,在场的人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下高仙芝、刘晏、张光晟、王之涣四人。 李琩看这四人留下,知道他们都有比较私密之事,于是便挨个询问。 李琩先问王之涣道:“王参军有何事?” 王之涣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禀殿下,下官有一好友,姓王名昌龄,字少伯,他刚到龟兹,希望在碛西谋个职务。” 王昌龄,和王之涣、孟浩然、王维都是好友,开元年间就曾到过玉门关外,写下大量的边塞诗。 他们这些人声名在外,但在中原郁郁不得志,于是便想着到碛西来投奔李琩。 第(1/3)页